此页面上的内容需要较新版本的 Adobe Flash Player。

获取 Adobe Flash Player

云南东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工作进展顺利

文章来源: 发表时间:2009-08-26

2009年3月获水利部批准成为第二批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的“云南东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在山地所领导大力支持和园区科技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各方面工作进展顺利,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该示范园的成立使山地所拥有两个水利部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
  云南东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地处长江上游、金沙江下游南侧的小江流域,是集常规水土流失类型与极端水土流失类型为一体的水力侵蚀与混合侵蚀(泥石流)综合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该示范园区主要以中科院东川泥石流观测研究站(简称东川站)为观测研究与技术研发基地,以东川区小江支流野鸭塘小流域为成果推广与试验示范基地。
  云南东川水土保持科技示范园区依托东川站,具有一定的学科积累和突出的区域特色,在国家“十一•五”科技支撑课题“西南重大水电工程区生态保护与泥石流滑坡防治技术开发”等项目支持下,先后完成了野鸭塘流域综合治理总体规划,并实施了沟谷治理、沟坡治理、坡改梯、引水渠建设、能源建设及农村产业结构优化等多项工程建设,已建成了沟谷、沟坡治理示范点和泥石流滩地综合开发利用示范点。同时,还开展了水文泥沙观测、气象观测和冲沟侵蚀观测等观测工作。
  目前,该示范园区已向公众社会开放,接待科普旅游、青少年参观学习人员4000人次,被科技部和云南省委授予“云南省科普教育基地”。同时,通过泥石流科教片、不定期发放科普宣传材料、与新闻媒介的合作以及举办学术研讨会等多种方式,使示范园区充分展示了其科技力量,为促进国内外水土保持技术交流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也为院地科技合作创造了更多的机遇。
  今后,示范园区将主要围绕治理混合侵蚀为核心的多学科实验与示范研究,剖析泥石流多发区生态环境与人为活动相互作用的物质循环、能量转化过程,揭示区域内水土资源分布特征和径流、泥沙输移机制及其环境效应,探索混合侵蚀区的水土保持机制,寻求水土资源可持续利用途径,筛选出泥石流多发区生态优化、环境友好、经济高效的水土保持优化利用模式,推动水土保持学、农业生态学和环境保护等学科发展,为最终实现区域可持续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 作者:成都山地所  2009年6月19日)
版权所有: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 技术支持:中国科学院计算机网络信息中心 蜀ICP备05003826号-1 川公网安备 51010702001710号 网站标识码:bm48000019
单位地址:中国四川省成都市人民南路四段9号 邮编:610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