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科学院成都分院|中国科学院
 
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科苑之窗 > 科苑随笔
吹奏人生夕阳颂歌——述说老年大学的葫芦丝班

  成都分院老年大学 刘远玲

  

  我们忙碌了大半辈子,一下从科研或管理岗位退下来没了事干,真的感到闲不住,总想找点乐趣开心,但又缺少“艺术细胞”,听说老年大学要办葫芦丝学习班了,于是就抱着学中求乐的想法,到老年大学去学习如何吹奏葫芦丝吧。

  中科院成都分院老年大学从2010年开办葫芦丝班,至今已有三年多了。一群与音乐陌生的老人能够吹奏优美的葫芦丝乐曲,其走过的路程、付出的艰辛可想而知。

  一、美丽传说的吸引

  据说有种民间乐器叫葫芦丝,起源于我国的傣族。相传很久以前,一次山洪爆发,一位傣家小卜冒抱起一个大葫芦,闯过惊涛骇浪,救出自己的心上人,他忠贞不渝的爱情感动了上天,顿时风平浪静,鲜花盛开,孔雀开屏,祝愿这对情侣吉祥幸福。从此葫芦丝在傣族人家世代相传。傣族人民多才多艺,能歌善舞,在节日里,不论是在江中划舟或是在江边闲游,还是在广场上赶摆,或是在竹楼里饮酒欢歌,人们常在葫芦丝的伴奏下唱着古老的传说和美丽的神话,唱着旧社会的苦难和新社会的幸福。为这一美丽传说所吸引,我们相聚在老年大学葫芦丝班。  

  二、“老来出家”不容易

  按老师教的葫芦丝吹奏方法似乎很简单:“右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一、二、三个音孔,拇指拖于主管下方;左手无名指、中指、食指用第一节指肚分别开闭,第四、第五、第六音孔,拇指开开位于主管前下方的第七音孔。”但说者易,做者难,因为我们这群人中最“年轻”的也在60岁以上,平均年龄72.6岁,没有年青人反应那么灵活,加之记忆力衰退,脑、手、嘴、舌配合不好,老来学艺,真的很难。初学葫芦丝时,手、嘴、舌总是不协调,不是忘了吹就是忘了按,或者乱吹乱按,吹得怪声怪调,引起大家自我嘲笑。再一难点是大多老同志乐理知识较差,看见谱子上的各种符号就像看天书,无从下手。

  然而,我们这批老人的显著特点就是“认真”,拿出年轻时啃书本、搞科研、攻难关的劲头来,认真听老师讲课,勤学勤练,相互帮助。虽说学校已经给我们颁发了结业证书,可我们还一直“赖”在学校不走,“缠”着老师赐教。

  三、爷爷奶奶当学生

  几年来,我们从对葫芦丝好奇开始,从初级班到高级班,已能熟练演奏高难度的《竹楼情歌》、《蓝色的香巴拉》、《渔歌》、《情深意长》等葫芦丝考级标准八、九级乐曲。在2012年7月举行的全国民族乐器演奏艺术水平考级中,我班郭良文、邓忠扬、宋素华等三位学员荣获葫芦丝专业捌级证书,赵明涛获得葫芦丝专业柒级证书,为本班和学校赢得了荣誉。

  取得上述良好成绩,除学员本人的努力外,与老师的谆谆教导密不可分。老年大学为我们请来的刘胜老师,今年才25岁,毕业于西华大学,是著名民族管乐器演奏家胡结续的高足弟子,在葫芦丝、笛子、巴乌、陶笛、陶埙等民族管乐器演奏方便独具特色。这位小老师面对这帮可以给他当爷爷、奶奶的学生,既尊重、又热情,耐心细致地讲解,穿梭于学员中,不厌其烦地纠正每个人不准确的指法和音调,直至完全正确为止。他还随时听取大家的建议,采取适应老人特点的教学方法,赢得了老学员对这位“孙子辈”老师的尊敬,建立了和谐的师生关系。学员之间也团结互助,经常切磋技艺,交流乐曲,亲如兄弟姊妹,成为和谐友善的集体。

  四、传承吉祥,度幸福晚年

  在刘胜老师的精心指导下,经过认真的排练,我们已达到了较高的演出水平。2012年和2013年春节,我们应邀参加在文殊坊举行的成都市大庙会,葫芦丝班和舞蹈班学员代表学校在庙会上表演了葫芦丝和巴乌演奏乐曲《枉凝眉》、《新白娘子传奇》、《情深意长》、《荷塘月色》,舞蹈《桃花谣》,邓忠扬学员的葫芦丝独奏《清清玉湖水》不但受到组委会好评,而且博得全场观众热烈的掌声。看到这群退休老人像姑娘、小伙一样跳着优美、欢快的舞蹈,吹奏旋律美妙的葫芦丝,给人们带来新年的祝福,营造幸福、吉祥的和谐社会环境,传递向上、向善的正能量尤为感动,而我们这群“老玩童”也为自己忘掉年龄、忘掉烦恼,欢度幸福晚年找到了乐趣。

  “莫道桑榆晚,夕阳别样红”。希望老年朋友们在晚年保持良好的心态,有善良、宽容、感恩的心,与时俱进,寻找适合自己的乐趣,谱写出人生的“夕阳颂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