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生,博士研究生,中国科学院水利部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地质灾害防治研究员(二级),博士生导师。现任教育部波密地质灾害观测研究站主任,中国科学院特聘研究员,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国家标准委员会委员,中国地理学会山地分会副主任委员,中科院加德满都科教中心灾害防治首席科学家。入选四川省高层次人才计划,四川省抗震救灾先进个人(省劳模)。主要从事山地灾害形成机理与防治研究,近五年获得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2018)(排名第1);中国科学院院科技促进发展奖(2019)(排名第1);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集体),突出贡献者(2020),成果被遴选为中国生态环境十大科技进展(2019)(排名第1);5年来,候选人主持12项国际合作、重点基金、国家重大专项课题和区域减灾重大项目(雅江下游水电开发、跨界河流减灾等),第一作者完成13份咨询报告被国家和省部级采用(其中4份获得国家领导人批示);以第一作者和通讯作者发表论文62篇,其中 SCI论文26篇(I、II区Top 6篇),出版专著1部,授权发明专利4件;主要科技贡献包括创建了临界坡物源控制、失稳态群蝶驱动和灾害链分圈层作用的山地灾害形成理论,奠定灾害发生时空和规模预判的基础;构建了面向多类减灾群体的集决策咨询、动态风险预测、分级多指标预警的山地灾害防灾应急管理体系;以应急调查和效益评估为手段,基于区域山地灾害发育规律,建立了我国多人口山区和西藏—南亚“一带一路”区域多类(区)灾害应对处置管理体系。成果推广应用业绩显著,建立了由英国、尼泊尔等8个国家组成的国际减灾科研合作团队,12次主持参与国际减灾救灾与国际培训,推动了减灾科技成果的国际传播和应用。10多次参与我国泰宁芦庵坑沟和樟木滑坡等突发山地灾害应急减灾;21次应急减灾技能培训,受益人员约6万人。编制的2部行业标准并审查的43部规范,有力推动了行业进步,极大地完善了山地灾害应急管理体系建设。在Discovery、中央电视台、四川电视台、一席、格致论道以及微信公众号网络等媒体传播了山地灾害的减灾科学知识,阅读推广量达30多万次,提供公众防灾减灾水平。减灾成果推广应用于樟木滑坡、白鹤滩水电站泥石流等45处重大山地灾害减灾,和我国区域性预测预警减灾,受益人口131万(含推广应用受益人口)、减灾效益超过45.5亿元。